农村土鸡价格亲民,为何销量下滑?探究背后真相

100一只的农村土鸡,现在为啥没多少人买了,真相是什么?

过去的岁月里,每当家中喜事或重要场合,鸡总是酒席间不可或缺的美味。那句“左手一只鸡、右手一只鸭”曾是回门、探亲访友时的标配。

那时,我们只知道鸡是鸡,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名堂:饲料鸡、土鸡、散养鸡。农村养鸡,就是让它们在家里的院落自由活动。如果不是散养,那又该如何饲养呢?

渐渐地,我们了解了40天鸡、速成鸡、饲料鸡,它们都是生产线上的圈养鸡。这难道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而出现的吗?有人戏谑地说:“如今的鸡,一生从未走出过三米的范围,鸭子更是终其一生未曾见过河流。”这看似是玩笑,却蕴含着深深的无奈。

从那时起,我们吃到的鸡已不再是过去的味道,那入口即化的感觉让人吃后心里常常犯嘀咕。后来,土鸡、散养鸡再次进入了部分人的餐桌。

为什么说是回到了部分人的餐桌呢?因为它们再度出现时,已经变成了贵族鸡,动辄一二百元一只,这哪里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?

真正的土鸡,肉质紧实、有嚼劲,炖煮而成的汤汁金黄澄亮、香气四溢。无论是肉质、口感还是营养,都是肉鸡无法比拟的。

无疑,真正的土鸡是追求品质生活的绝佳选择。

但它太昂贵了,不是逢年过节、不是家有喜事,普通人怎么舍得?偶尔享用一次还可以,但要是经常吃,那就得好好考虑了。

所以,许多人选择买价格低廉、易熟的肉鸡。当钱包不够充裕时,还是先追求品质吧。况且土鸡炖煮起来耗时费力,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谁还有闲心等待它慢慢炖煮呢?

最近发现,曾经的贵族鸡越来越不受欢迎了,到底怎么回事?是味道变了吗?还是其他原因?

原来,除了价格昂贵,市场还给它赋予了新的定义:假土鸡。花了大价钱买了土鸡,满心欢喜地回家炖煮,放入锅中瞬间软烂,完全没有土鸡应有的诱人香气。才发现花了买土鸡的钱却买到了一只肉鸡,心里怎能不感到憋屈?

买过一次,谁还敢再买第二次,唯恐再次上当受骗。如此小心翼翼,土鸡又怎会有市场,更多的人只能望鸡兴叹。

但市场上的土鸡也不一定都是假的啊,或者假土鸡居多、真土鸡甚少,作为购买者又该如何辨别呢?总不能每吃一种食物都要去学习辨别之术吧?

今天我在市场买了一块猪肉,回家分割时竟发现一个小肉瘤状的东西。在百度上查阅许多资料,最终确定此乃淋巴结。记得不久前有一所学校,因给学生们供应淋巴肉而被曝光,就觉得这东西一定不能吃。于是前往商家求证,未曾想却被商家一句话给敷衍了。

商家笃定地说:“这就是淋巴,但新宰杀的猪都会有的,我们出售时,只需将这淋巴结割除即可,你不必担心,都是这样的,只不过我今天没看见,不然肯定会提前割掉。”

就这样,被商家上了一堂“技术课”,虽然不知其言真假,却无力反驳。毕竟我不是专家,我真的不懂。

这与购买土鸡的情况如出一辙,我确实吃过肉质紧实、鲜香可口的真土鸡,也吃过肉质松垮、清汤寡水的假土鸡。然而,既然能将假土鸡当作真土鸡买,也足以说明真假实难分辨。

所以,为了保护自己的胃和钱包,只能选择舍弃了。花最少的钱买的饲料鸡,至少知道它的身份。

土鸡就像是农村的老物件,虽然不够时尚、不够新潮,但使用起来踏实、安心。一些忙于挣钱、注重健康的人,还是极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。

关键是如何解决大家对土鸡的信任问题,这是所有食品安全所共同面临的难题。

提及食品安全,对于追求完美的消费者来说,内心总是忐忑不安。我们无从知晓哪天所选购的哪种食品会出现问题。如果商家在售卖问题食品时也会内心惶恐,担忧所售食品遭到投诉,惧怕受到工商部门的严厉处罚,那么百姓就有了希望,土鸡也有了生机!

这样看来,只要将土鸡市场的泡沫挤出来,市场需求依然存在,其他方面也如此。

假劣食品每天都在影响着百姓的生活,左右着百姓的情绪,但它为何像是一个硕大的毒瘤,难以根治呢?根本原因在于监管不够严格,处罚不够严厉。

最近,对于多家网上购物平台的“仅退款”这一举措,我感触颇深。虽然知道平台的“只退款”所涉商品基本都是价格较低的商品,但依然对平台的这种做法表示理解与支持。谁出了问题谁负责,平台不会纵容你,商家若赔得起就继续造假,总有赔不起的时候。

如果超市、市场能像网络平台一样,做到缺一罚十、假一罚百,而不是空喊口号,商家必定会对货源严格把关,源头也不敢肆意妄为,毕竟要保住自身的饭碗。

源头、商家若不想丢掉自身的饭碗,就必须顾及买家的饭碗是否安稳无虞,否则就是亲手砸了自己的饭碗!

按照这个模式复制到食品领域,人们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难以攻克的壁垒吗?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